穴名释义【手三里】
2025-10-07 23:43:38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甲乙经》卷三谓:“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
考“手”《说文》:“拳也,象形,凡手之属皆从手”。在此意谓上肢之泛称。《诗·邶风》:“执子之手”。
“三”数名。
“里”《诗·将仲子》:“无逾我里”有居里之义,此言三里似寓有三穴之意,盖大肠与胃,同属阳明,在肘、膝之下各有三穴,其名亦同,即在肘前有本穴及上廉,下廉,在膝以下有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此名同而位异,故三里以手、足别之,上廉,下廉以上、下巨虚别之,其名为一,其治略同,如《席弘赋》云:“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
因本穴在上肢,故名手三里。
主治
《针灸大成》
主霍乱遗矢,失音气,齿痛,颊颔肿,瘰疬,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噼,手足不遂。
《铜人》灸三壮,针二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