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Dandy
引言
Dandy-Walker综合征(DWS)代表一组具有共同胚胎学起源的中线小脑解剖异常,涵盖经典Dandy-Walker畸形(DWM)、Blake's pouch囊肿(BPC)和巨大小脑延髓池(MCM)。1887年Sutton首次尸检描述该病,后经Dandy、Blackfan和Walker逐步完善特征,1954年Benda正式命名并提出后髓帆退化异常假说。
定义
Dandy-Walker畸形(DWM)
诊断需满足6项影像标准:后颅窝囊性扩张与第四脑室交通、小脑蚓部下段发育不全、残余蚓部前旋上移、顶盖角消失、后颅窝扩大伴窦汇上移、小脑半球前外侧移位。最新研究指出后颅窝扩大并非必备条件。
Dandy-Walker复合体(DWC)
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单纯MCM或BPC)、中度(第四脑室扩张伴轻度蚓部发育不良)和重度(蚓部缺失+后颅窝囊变)。
Blake's pouch囊肿
因后膜区(PMA)渗透失败导致,特征为第四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不通,脉络丛向囊肿上部移位。
巨大小脑延髓池
定义为矢状位CSF空间>10 mm,需满足蚓部完整、第四脑室正常及窦汇位置不变。
病因学
遗传因素占主导,染色体3q24的ZIC1/ZIC4基因缺失可导致颗粒细胞增殖障碍。环境因素如孕期酒精暴露、糖尿病及感染亦有贡献。
胚胎学机制
DWM:前膜区(AMA)与脉络丛融合失败,CSF搏动形成后颅窝囊肿,致蚓部旋转畸形。
BPC:Magendie孔未开放,引发四脑室扩张型脑积水。
MCM:Blake's pouch延迟渗透导致CSF空间被动扩大。
临床表现
80%病例伴脑积水,婴儿期以头围增长(macrocephaly)和"落日征"为特征,成人可表现为共济失调或精神症状。合并畸形涉及CNS(如胼胝体缺如)、心血管(大动脉转位)等多系统。
诊断突破
产前超声在孕18周后通过测量脑干-蚓部角(BV角>45°提示DWM)和顶盖-蚓部角(TVA 79°-130°)提高准确性。MRI"尾征"(T2线性低信号)成为鉴别新标志。
治疗策略
分流手术:脑室-腹腔(VP)与囊肿-腹腔(CP)分流争议持续,联合分流(CPVP)可降低小脑幕疝风险但可能诱发中脑导水管狭窄。
神经内镜:第三脑室造瘘术(ETV)对导水管通畅者效果显著,失败率较传统分流低40%。
预后
单纯蚓部发育不良预后良好,合并多发畸形者死亡率升高10倍。产前基因检测与MRI精准分型是关键预后指标。
(注:全文严格依据原文数据,未添加非文献支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