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奸雄”曹操,明明是“治世能臣”,又为何被很多人视为“汉贼”?

2025-09-18 13:55:08

为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三国演义》为何如此塑造曹操形象,以及如何将“贤臣”和“奸雄”这两个形象结合起来。一起,凸显“篡位奸臣”的形象。

重要原因之一是官方史料中对曹操的描述和评价存在诸多争议。

作为有关三国历史最受认可、最权威的史书,《三国志》对曹操的描写还是非常正面的。 《武帝年谱》记载,曹操年轻时,当时的著名学者乔玄、何用都对他十分尊敬。乔玄甚至对曹操说:“天下将大乱,唯有天下之才,能天下太平者,才能拯救天下。” , 由你决定!”而且,后来的记述大多集中在曹操的文武上。可以说,曹操这个“能臣”的表现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也许有人会质疑,《三国志》是一本以曹魏为背景的正统史书,正面描写曹操是必然的。不过,当时还有其他史料可以佐证。例如,曹魏时期王审所著的《魏书》中也描述了太尉乔轩对曹操的赞誉:“吾见天下名士虽多,而无如一人。”国王。”乔玄作为当时东汉时期的著名人物,能够对曹操如此推崇,说明他在当时已经把他视为无与伦比的人物了。而且,乔玄还将自己的妻子托付给曹操照顾,“我老了,希望妻子照顾我”。西晋司马彪所著的《汉书续》对曹操也持积极态度,甚至直线为他辩护。

然而,同一时期却有大量史料对曹操有不同的评价和描述。比如东吴人写的《曹操传》、东晋孙胜写的《异同杂记》,“多揭露曹操的残暴奸诈”。东晋史家学会了凿牙。在他的《汉晋春秋》中,甚至以蜀汉王朝为正统,在评价曹操时首创了“篡位论”。可以说,曹魏、西晋时期距离曹操生活的时代已经不远了。这些记载或许并非毫无根据,也可能是真实的。

曹操死后不久的描述就存在如此巨大的落差,为日后对他的不同评价埋下了伏笔。这种情况从南北朝一直延续到隋唐,一直没有定论。不过,各正史对曹操的描述和评价都是比较正面的。北宋时期,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不仅将曹操彻底定位为“奸臣”,而且删除了许多对曹操有利的史料,对曹操的批评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作为元末明初人,罗贯中自然接受了将曹操定位为“奸臣”的主流思想。所以当他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这种思想必然会被巧妙地体现出来。

那么,为什么正史中对曹操的描述和评价与历史上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大概如下。

首先,有记载的历史上的人如果属于不同的阵营,他们对曹操的态度必然不同。例如,《魏书》的作者是王臣。虽然当时的史学家还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曹操作为曹魏的实际缔造者,难免会有各种“春秋文术”来颂扬他。 《曹蛮传》的作者是当时尚处于独立状态的东吴人。他们不但不歌颂敌人,反而在文中“诽谤”曹操。

其次,不同时代面临不同问题,曹操在记载历史时需要进行不同的描述和评价。西晋时期,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合法性,必须将曹魏政权和曹操视为正硕。这也是陈寿的《三国志》和司马彪的《续汉书》积极赞扬曹操的原因之一。当然,《春秋文术》是否是用来歌颂曹操、掩饰其各种所谓“奸诈”风格的,还需要仔细分析。

然而,随着“五夫”的出现,中原地区就被游牧民族控制了。南迁后,汉族世家重新建立的政权不仅面临着游牧民族武力的威胁,而且还面临着内部宗族对皇权的窥视。短时间内,王敦、桓温等人相继“谋反”。 《汉晋春秋》的作者奚焯之是桓温叛乱的亲历者。为了凸显汉民族和东晋王室的合法性,就必须强调王朝更迭的“合法性”。因此,曹操成为了“谋逆不道德”的代表,而刘备的蜀汉也成为了“汉朝正硕”。要想提拔刘备,就必须攻打曹操。历史记载中,曹操的“奸诈”也必须被揭露,才能达到“小言大义”的目的。

除了统治者的需要之外,史书中对曹操的形象也必须有不同的描述。曹操的一些个人特点和治国哲学也为后世对其形象的不同描述埋下了伏笔。曹操在位期间,一方面提拔大批所谓“冷人”担任要职,并三度发布《求贤令》,明确提出“以明显的方式提拔卑微的人”。这样,只有有才华的人,才可以得到提拔,我才能使用他们。” 。这无异于摧毁世家的政治特权。此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对名门望族进行了残酷无情的镇压,比如长期镇压司马懿家族。后来,曹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世家进行了残酷的屠杀,比如直接处死了孔融、杨修,逼死了荀彧。但曹丕即位后,实行九级中正制度,世家重获政治特权,掌控话语权。因此,世家若对曹操发起“报复”,也只能对他做出负面评价。

随后,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整个封建时代的思想基础,并随着各种宗法制度的逐步建立,封建正统体系日趋牢固。尤其到了宋代,理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更加注重王朝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对曹操“取代汉”的行为极为反感。因此,曹操的种种行为,尤其是他对刘汉皇室的镇压,都会被儒家“用手术刀”无情地分析出来。通过儒家思想的努力,曹操自宋代以来就成为了人们厌恶的对象。苏东坡在《志林》中记载,当时市井说书的人,观众“闻刘玄德败,频皱眉头,有的放声大哭;闻曹操败,便快歌”。到了南宋,曹操几乎成了“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