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赵云与通都大邑之一

2025-08-11 21:47:41

总之,城北皆有祠宇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曩(nang从前)者城北皆有祠宇”。

如果不是甲申兵燹所毁,那么城北赵云祠宇毁于何时?根据大邑历史分析有二:一是随时间的延长自然倒塌。

在大邑的历史过程中,经济一直不是很发达,庙宇的质量一直不是很好,不象江浙、燕赵那些地方建庙都经过认真的选材和建筑上的精雕细凿。再加之四川盆地潮湿度大,容易腐朽,许多庙宇倒塌了就再也没有修建起来。

古县志记载的一些老庙宇,也倒塌于解放前,因没有大的商人资助建设,就一直只存在一个古地名。

城北赵云祠宇的消失,是否属于这类情况,一是作为一种分析推测,二是仍然跟兵燹有关。

在中国几千年的朝代更替中,对庙宇的破坏都相当大。

大邑的庙宇也在劫难逃。在大邑雾邑山有一通明代的碑记,就明确写明雾邑山毁于“唐宋兵燹”。雾邑山方圆几十里的宫观庙宇,唐宋兵燹之后就一直没有复兴起来,现今见平地的地方都可挖到唐代以前的海漫石和破损的石构件就是例证。

城北赵云祠宇的毁坏也许就在这个时候都有可能。

还有在唐代就有一次大的灭佛运动,全国大小庙宇都遭受其难,所有佛像几乎无存。

城北赵云祠宇是否跟这次灭佛运动有关呢?谁也说不清楚。

比如赵云塑像在那时被打掉,朝廷不支持再塑,久而久之朝圣人少了,香火断了,庙宇倒了。

虽随时间的推移,后来庙宇又兴盛了。但因朝代更替都是付诸于武力,自然影响经济发展。而统治者对前朝历史的记载,都有不真实和取舍的一面。所以城北赵云祠宇毁于何时,当时的规模等,都没有确切的记载。

就以上李德耀的那篇文章也只是说:“曩者城北皆有祠宇,岁时伏腊,游观之趾相错,其系邑人之思者为何如也!惜无能一一兴复之。”

这段文字说明的是子龙祠宇游人多,脚跟脚,人挤人的壮观景象。

李德耀的这种描写,一种是在之前的县志或者相关的文章资料上看到后的一种转载,还一种是到民间去听乡人对当年赵云祠宇的讲述,然后写入县志。

城北子龙祠宇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座庙宇,每座庙宇有多少幢殿宇,多少守庙人,形制怎样,实际的地点在哪里,是官方还是民间兴办等等,今人已无从知晓。

从该文的口气看,城北子龙祠宇应当有几座。

该县志还载,大邑城内历史上还有子龙庙。

至此我们可知,大邑历史上记载赵云的祠宇比较多,不仅有官方修建的,还有来自民间修建的。

就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子龙祠宇还有四处﹕

一处是在东门外的子龙墓,一处是九寨连营处老遗址上修建的望军楼 ,还有两处是在老遗址上修建的望羌台和子龙祠。

笔者于二00八年二月十五日去东山脚下的陵园桥处采访了黄长明,他是众多热爱赵子龙这个历史人物的三国迷之一。

他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修三合堰,就在现今的陵园桥处的堰底,挖出大量石佛头像的残件。数量不下于四五十件。

由于那时人们保护文物的概念不明确,又一味赶施工进度,就堆入了翻挖的土中埋了。黄长明还告诉我说,他听上一辈人讲,这里历史上叫子龙庙。与静惠山顶的子龙祠,子龙街尽头的子龙墓相隔约半里。

如果这里真是子龙庙,我们也不知道它建于何时,毁于何时,是什么原因被毁。我们无从知晓。只能作为后人一个永远的诉说和回忆。

“曩(nang从前)者城北皆有祠宇”, 县令李德耀让我们看到了大邑城北历史上子龙祠庙的规模。

2008年11月19日写于川西听雨楼

(小记﹕上午天色不太好,过十二点出了太阳,写文章时窗口阳光灿烂。十点父亲从天香园来北街住处,完稿时下午一点半,然后做中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