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无法永生?因为基因的自私,不在乎个体的死亡
寒武纪到现在,暂时能查到的,一共经历了5次大灭绝。每一次都伴随着70%以上的生物灭绝。
奥陶纪,银河系内一颗超新星爆炸,巨量的伽玛射线汇入南北极,引起南北极冰盖形成,海平面下降,温度骤降,浅海生物全部死亡。
泥盆纪,植物兴起,光合作用抽缩二氧化碳,导致气温骤降和海水缺氧,80%的海洋生物灭绝。
三叠纪,峨眉山火山和西伯利亚火山群超级爆发,火山灰遮天蔽日,引起温室效应,酸雨密布和海洋缺氧,96%以上的生物灭亡。
侏罗纪,大西洋火山群超级喷发,火山灰覆盖700万平方公里土地,引起剧烈气候变化,75%以上的物种灭亡。
白垩纪,一颗直径几十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墨西哥湾,尘埃遮天蔽日,地球连续几年见不到阳光,植物枯萎,大型动物纷纷死亡。恐龙除了鸟类,全部灭亡。
除了五次大灭绝,历史上的小型灭绝事件数不胜数,每隔几万年都要发生一次,比如1.2万年前全新纪灭绝,导致剑齿虎,猛犸象等巨兽灭绝。而人类历史上,每隔几年就发生一次的灾荒,那只是大自然的一次呼吸,喷嚏都算不上。
生命在地球上的残酷史,可以沿用刘慈欣老师的话来形容: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幸运,过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现在这个残酷的宇宙也到处如此,但不知什么时候起,人类有了一种幻觉,认为生存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这就是你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所以,看完这些灭绝史,你就会发现,死亡是常态,永生是奢望。即使是拥有“永生技能”的生物,也会面临死亡。
比如,水螅就拥有“永生”技能。水螅的身体绝大部分由干细胞组成,干细胞可以持续分化,因此水螅的身体可以持续更新。这让水螅在实验室条件下,不存在衰老和死亡的情况。
但不衰老的,并不意味着不会死亡,在外界条件改变,或者食物缺乏的情况,水螅依旧会死亡。
但科学家们却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
我们知道,水螅平时繁衍后代,采用的是无性生殖的方式。无性生殖,即复制自己,和原来一模一样。优点是复制稳定,几乎不出错,耗费能量少。
可在遇到环境危险,食物短缺的时候,水螅却一改无性生殖,采用有性生殖的方式来繁衍后代。要知道,有性生殖比起无性生殖,能量耗费大多了,不光要耗费大量精力寻找配偶,孕育过程还伴随大量危险。
这就让人费解,环境恶劣的时候,按理说无性生殖节约能量,选择它明明有利于个体的存续,为什么要费力不讨好的选择有性生殖呢?
我们知道,有性生殖,比起无性生殖,是由雌雄两个生物提供染色体的。父本提供含有XY染色体的一半,母本提供含有XX染色体的另一半。当精子和卵子结合后,便产生了一半像母亲,另一半像父亲的个体。
而无性生殖,即自己复制自己,基因和母本几乎一样。这就注定了,有性繁殖比无性繁殖,基因多样性要丰富一些。
但更值得感谢的是,有性繁殖的复杂性,使基因配对更容易出错,产生了基因变异!
基因变异中,大部分都是有害的,或者无用的,甚至是无聊的,只有极少部分是有利的。自然选择会将无用的和有利的留下来,有害的淘汰出去。
基因变异有利于种群延续。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比如彗星撞击地球,遮天蔽日几年,部分植物基因变异,无需光合作用 ,靠着热量就可以合成淀粉,就能逃过这次大灭绝。
当超级火山爆发,天上下酸雨,基因变异中的物种中,变异出耐酸基因,就能适应酸性环境,能撑过这次大灭绝。
当冰封期来临时,变异出厚厚的毛皮和厚重脂肪的物种,往往就能逃过冰封期。
所以,当大灾难来临,一个物种能否存续,个体能否永生无关紧要,关键的是,能够繁衍基因,并且是会变异的基因。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水螅在环境恶劣时,宁愿牺牲个人的能量,费力不讨好的进行有性生殖。因为有性生殖的后代里,有更丰富的基因多样性,后代的变异基因中 ,总有一部分能够适应剧变的恶劣环境,成为种群的火种,避免在大灾难中,被种族灭绝,一网打尽。
这是一场种群和极端自然的较量,个体的存亡,跟基因的延续比起来,根本微不足道。
商业上有一句话,市场好的时候你赚钱,那不叫本事,只有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你依然能够坚持下来,能够过的比别人还要好,那才叫有本事!就是这个道理。
从基因的选择上来看,基因是极端自私的,因为只要能延续,它根本不在乎个体的死亡。比如鲑鱼洄游,在产卵后,完成了基因的延续,它会毫不犹豫的让它快速死亡。
公螳螂在完成交配后,为了有利于基因的延续,母螳螂会将公螳螂吃掉。
所以,个体对于基因存在价值的临界点,就是生殖。生殖前,是小甜甜,生殖后,牛夫人。
基因为何如此残忍,因为它太聪明了!它知道,通过个人的永生来实现基因永远存续,是不可能的,因为环境太残酷了,以个人的“不变”来对抗大自然的“巨变”,是一条死路。只有通过不停的变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基因才能永生,个体要为基因的永生让步,哪怕代价是死亡。
而这个永生的钥匙,来自变异的生殖!只有让老一代不断死去,新一代才有更多空间和资源,让基因在代代相传之间,获得永生!
所以,人类之所以无法获得永生,是因为,这是从基因里就注定的事情。
欢迎关注【时光派】,了解更多抗衰老知识
本文由时光派(timepie09)原创撰稿,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朋友们转发至朋友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