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知识
降水的定义:
降水,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降水量,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到某一点或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用深度表示,单位是毫米。我国规定如下:24小时降水量小于10毫米为小雨;大于等于10毫米,小于25毫米为中雨;大于等于25毫米,小于50毫米为大雨;大于等于50毫米,小于100毫米为暴雨;大于等于100毫米,小于250毫米为大暴雨;大于250毫米为特大暴雨。
降水的条件
形成降水的条件有三个:
1、要有充足的水汽;
2、要有较低的温度使水汽饱和达到冷却凝结的程度;
3、要有较多的凝结核,也就是空气中要有足够的杂质。
简单来说就是:水汽、杂质和降温三个条件。
降水的形式
降水是自然界中发生的雨、雪、露、霜、霰、雹等现象的统称。其中降雨、降雪、冰雹是比较常见的形式,降雨是最主要的降水形式。
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在地图上把同一时段内降水量相等的地点用线连接起来的线叫等降水量线。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
2、降水的分布规律
两极地区: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成云致雨(雪),降水少。
赤道地区:终年气温高,气流上升冷却,容易成云致雨,降水多。
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夏季风来自海洋);大陆西岸降水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中纬度地区:近海多雨(受海洋来的湿润气流影响大);内陆少雨(距海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山地:迎风坡多雨(暖湿气流爬升,形成降水);背风坡少雨(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降水的问答
Q天上为什么会降水呢?A这其实是一种“锅盖效应”。烧开水时,水开后,你打开盖子,盖子上总是会有很多水滴下来。这是因为,水在加热后,一部分会变成水蒸气,上升后遇到相对较冷的盖子,就凝结为水。降水也一样,只不过地面上的水不用“烧开”,而是依靠蒸发变为水汽,上升到大气层这个“大锅盖”,遇冷凝结为水,降落下来的就是雨。当这个“大锅盖”很冷很冷时,水汽就可能结成冰,这时天上掉下来的,可能就是冰雹或者飞雪了。Q
某地一天降雨50毫米。那么,这50毫米是什么意思呢?
假设有一天,雨下在一块平整的操场上,没流到场外,没有渗到地下,没有被太阳给蒸发掉,这时操场的积水深度,用尺子一量,是50毫米。那么这50毫米就是这一天的降水量。50毫米,属于暴雨级别,在一些山洪易发地,可能就要动员当地老百姓转移避灾了。
Q才50毫米水深,只不过是刚刚淹到脚面,有必要转移吗?A50毫米的水深,确实不可怕,但可怕的是,降水会形成产流和汇流。雨落到地上,形成水流,这就是产流。产流发生以后,它们又会向低洼的地方汇聚,这就是汇流。如果一个很大的区域都下了50毫米的雨,而这些雨又汇流到同一个地方,那威力可就大多了。
这样的汇流,如果再遇到下游水系不畅,那就相当于屋漏偏逢连夜雨,有可能在山区形成洪水和滑坡,在平原造成水漫河滩,在城里让大家“看海”。所以,研究产流和汇流,一直是水文学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