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丨为什么会突然对某一场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2025-08-16 19:15:27

似曾相识

提到“似曾相识”,我们有时会为这些问题所困惑:这个地方很熟悉,是不是以前来过?这部电影我是不是看过?我以前有读过这本书吗?这便是似曾相识感。

科学家对“似曾相识”有很多说法,前生的记忆、二次反射、半脑活动超前于另半脑、时空交错.......它是真实存在的,有科学解释的东西,不属于灵异事件。

什么是似曾相识的感觉?

宝黛初见,一个暗中思忖“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另一个直言不讳,“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红楼梦》中的这一桥段大抵是“似曾相识”之感的最佳注解。

在西方文化中,我们将这种奇妙的体验称之为“Deja-vu”。我们常将这一法语词汇翻译为“既视感”,也就是我们说到的似曾相识,是一种未曾经历过的场景却仿佛曾经体验过的熟悉感觉。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经历过这种感觉的宝宝们很可能以为是自己遇到了什么灵异事件,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人体复杂的大脑跟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从幼儿时期开始,我们就会逐步储存对这个世界的记忆,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与人体的长时记忆(long term memory)有密切的联系。

对照图示,我们不难发现,人体的长时记忆又分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所谓外显记忆,指的是你知道你所拥有的记忆,例如你能熟练的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或是你可以清楚的说出今天早餐你吃了鸡蛋牛奶和面包。

反观内隐记忆,则是一些你明明拥有却意识不到它存在的记忆。例如你拥有骑自行车的技能,但你无法描述身体究竟到达怎样的平衡就可以掌控一辆自行车。

展开全文

无论是你能意识到的或是不能意识到的,人体的所有记忆都被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之中。当我们身陷某个场景时,大脑就会调动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记忆与之相匹配。一旦现实生活里场景中的某些特征和大脑中的记忆匹配成功,“似曾相识感”就在那一瞬间发生了。

哪些人会更容易体验到这种感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Alan S. Brown的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有大约60%的人口都体验过这种奇妙的感觉,并且“似曾相识感”发生的频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经常被压力和疲劳折磨的人群,拥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地位的人,也更容易发生“似曾相识感”。

简言之,热爱旅行、喜好阅读的族群会有意无意的在大脑中存贮更多的记忆,而经常感到疲劳者的大脑也较易出现“短路”的状况,久而久之,“似曾相识感”就出现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会在个体大约25岁达到巅峰,其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来源:网易健康)

1.真相丨卖旧手机时恢复出厂设置就能保护隐私?喝汽水能解酒?

2.好奇 | 为什么要用数字人民币?看完这篇我懂了

3.图说丨45岁也能打九价疫苗?关于HPV,这些一定要知道!

4.天文丨不寻常的“木星冲日”本月将至!下次要等到2129年

本期编辑:北京科技报 廖迈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