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掐自己手臂是什么心理

2025-11-16 22:26:45

文 | 外科医生Kris

编辑 |外科医生Kris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个人最暴露心理问题的,不是崩溃时的歇斯底里,而是他每天不经意的小动作。

精神疾病不是突然降临的灾难,而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失控”。很多人以为精神问题只有“疯疯癫癫”才算,其实,很多时候,它就藏在你以为的“习惯里”。

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早就发现,一些看似无害的小动作,背后可能是精神系统在发出求救信号。

今天我想讲的,是5个最容易被忽略、但却极有可能预示着精神问题的小动作。不是说你有这些动作就一定有病,但如果频繁出现、持续时间长,就必须注意了。

一、反复搓手:焦虑障碍的“安抚性动作”很多人紧张时会下意识搓手、揉手心,甚至抠指甲。这不是坏习惯,这是焦虑障碍的典型表现之一。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焦虑障碍患者常表现出重复且无意识的自我安抚行为,如搓手、抖腿、来回踱步等。这些动作的本质,是大脑试图通过身体动作释放焦虑。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没有明确压力的情况下也经常搓手,尤其是在独处或静坐时,这很可能是慢性焦虑在作祟。

长期焦虑不仅会影响睡眠、注意力和情绪调节,还可能发展为强迫症、惊恐障碍或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超过2.6亿人患有焦虑障碍,其中约60%的人未曾接受任何治疗。

二、频繁摸头发、拔头发:强迫症的“隐形症状”有些人喜欢一边思考一边拨弄头发,甚至有的人会不自觉地拔头发,拔完还会反复检查发根。这种行为叫做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是强迫症谱系障碍的一种。

它不只是“爱玩头发”这么简单,而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冲动行为。患者拔头发时能获得短暂的心理释放,但很快会陷入更强的内疚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这类患者常常隐藏得很好,尤其女性更容易因为形象问题而隐瞒。很多人直到头发出现明显脱落,才不得不求医。

中国精神卫生协会发布的《精神障碍早期干预指南》明确指出,拔毛癖是一种需早期识别和治疗的精神行为障碍,若不干预,后期可合并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问题。

三、总是盯着某个点发呆:抑郁症的“冻结状态”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明明在看电脑,却什么也没看进去,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发呆,甚至连时间都忘了。

这不是“累了”,可能是抑郁状态下的认知冻结。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前额叶活动减弱,导致注意力、思维、情绪调节功能全面下降。这种发呆其实是一种“心理短路”——大脑暂时关闭外界输入,用发呆来缓冲情绪压力。

根据中国CDC发布的《2022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中国当前抑郁障碍患病率已达6.8%,而其中超过70%的患者在早期仅表现为“发呆”“没精神”“懒得说话”等被误认为是性格问题的症状。

如果你每天都在无意识地“放空”,特别是伴随情绪低落和兴趣缺乏,那就要警惕抑郁症的可能。

四、反复咬嘴唇、咬指甲:情绪障碍的“自残边缘”咬嘴唇、咬指甲很多人都有,但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情绪紧张、压力大或独处时频繁咬,甚至咬出伤口,这已经不是习惯问题,而是一种轻度自残行为。

心理学里把这种行为归类为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许多情绪障碍(如边缘型人格障碍、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早期表现。

根据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院(NIMH)数据,超过30%的青少年在情绪崩溃时会通过咬、掐、划等方式释放情绪。这类行为如果不被干预,未来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自残或自杀倾向。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患者来就诊时,嘴唇、指甲都有明显伤痕,但他们自己却觉得“没事”,这正是问题最危险的地方——他们已经习惯了用伤害自己来“缓解”情绪。

五、频繁眨眼、清嗓子或抽动:抽动障碍可能悄悄开始你身边有没有人总是莫名其妙地清嗓子、频繁眨眼、耸肩膀?如果这种行为持续超过一年,并且无法自控,那就可能是抽动障碍。

抽动症并不是儿童专属病。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出现“延迟型抽动症”,特别是那些长期承受精神压力的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成人抽动障碍的发病率正在上升,且常被误诊为“神经质”或“坏习惯”。而实际上,这些抽动是大脑神经环路紊乱的结果,跟焦虑、强迫、注意缺陷密切相关。

很多患者早期只有轻微的清嗓子或眨眼,直到症状加重影响生活才被确诊。

这种病其实可以通过药物和行为治疗有效控制,但前提是——你得先意识到这不是“毛病”,是病。

写在最后的提醒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是大脑在发出信号。

你可以忽视一次两次,但不能一再麻痹自己。精神疾病最可怕的地方,不是“疯癫”,而是它来的时候悄无声息,走的时候却可能要了命。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有这些动作,持续时间超过三个月,严重影响情绪或生活,建议尽快就医。越早识别,越容易干预。

别再用“我只是压力大”“我最近不太开心”来搪塞问题。精神健康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现代人最该重视的生命底线。

参考文献:①.王玉凤, 李红. 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5(5): 1-4. DOI:10.3969/j.issn.1673-5110.2022.05.001.②.中国精神卫生协会. 精神障碍早期干预指南(2020年版)[EB/OL]. [2020-03-15].